发布日期:2025-05-22 10:24 点击次数:184
1964年年底,湖南的省长程潜请了几位老朋友到家中聚会,其中包括唐生智、周世钊和陈明仁。
程潜和陈明仁、唐生智都是老相识,而周世钊作为知名教育专家,当时担任湖南省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副主席,他们几个人之间相处得也挺好。
三个人坐下来后,边玩牌边聊起国内外的大事,聊着聊着就提到了马上要开的第三次全国人大。程潜跟大家说:
听说这次会议还有个关键议题要讨论,据可靠消息,毛主席向中央建议,打算让张治中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个提议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治中曾是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将领,也是一位深受尊敬的爱国军人。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立下赫赫战功,战后积极推动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因其致力于和平事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和平将军"。
对于中央的这项任命,按理说大家都应该没有异议。可就在程潜刚说完话,唐生智突然猛地站起来,显得十分激动。
我对中央的这项任命持反对态度。张治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难道党和毛主席不清楚吗?他犯下了滔天罪行,是长沙大火的主谋。这件事在我们湖南,尤其是长沙,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样一个罪孽深重的人,竟然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那全国还有多少人需要安排呢?我坚决反对这一决定。
唐生智提到的,其实就是1938年11月长沙那场著名的"文夕大火"。作为当时的湖南省省长,张治中对这次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夕大火刚过,民间就传开了一副对联:
上联“政绩咋样,两项措施一场火”,下联“核心何在,三条人命千古冤”,横批“慌不择路”。
这副对联开头的字拼在一起正好是“张治中”的名字,明显反映出老百姓对文夕大火事件的不满。唐生智作为地道的湖南人,产生这样的情绪也是情有可原的。
唐生智说完,屋子里三个人都沉默了,谁也没再开口。
程潜见状,立刻起身走到唐生智身旁,轻轻拍了下他的肩膀,示意他放松情绪,重新坐回座位上。
张治中在长沙放火这件事确实做得不对,我程某人对他也有不满。不过唐孟公,你得明白,张治中在新疆可是为国家和党做了不少好事,功不可没啊……
程潜逐一列举了张治中的成就,随后转身凝视着这三人。
我觉得在座的几位,除了周老以外,咱们三个都犯过一些错误。但是党组织并没有因此放弃我们,而是给了我们重新开始的机会。所以我建议唐孟公,与其反对他,不如支持他,投他一票吧。
唐生智听到程潜这话,顿时不吭声了。他心底藏着一段不愿提起的旧事,即使过去这么多年,一想起来还是觉得心里堵得慌。
1937年发生在南京的那场惨烈战役,是我一直不愿提起的沉重记忆。
【唐生智临危受命指挥南京保卫战】
1937年11月5日清晨,日军新成立的第十军从杭州湾上岸,瞬间改变了淞沪会战的对峙局面。蒋介石为了不被敌人两面夹击,同时集中兵力守卫南京,命令部队向南京周边撤退。11月12日,日军攻占南京后,第十军主力迅速追击,直逼南京城下。
12月1日,日本军方高层发布"大陆第8号作战命令",指示华中地区的陆军部队与海军配合,分三个方向向南京发起进攻。第二天,日军派出15艘战舰驶入长江水域。南京城顿时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蒋介石此刻在南京坐立不安,心里火烧火燎,却想不出任何对策。
11月中的时候,老蒋在南京召集了一次重要会议。虽然会上大家看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共识:南京根本守不住。
眼下日本军队势头正猛,士气高涨,态度极为狂妄。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城我们基本上只能选择不守。如果非要防守,最多也只能派几个团的部队做做样子,摆个姿态。否则,硬拼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损失会大到无法承受。
何应钦的话音刚落,现场众人纷纷点头认可。李宗仁见状,随即起身,开始阐述自己的看法。
南京作为国父孙中山的陵墓所在,被确立为国家首都。为保护这座历史名城免受战火摧残,避免给敌军留下伤害百姓的借口,政府决定将其划为非军事防御区域。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南京的地形并不适合作为防御据点,地势上缺乏天然屏障,难以有效抵御敌军进攻。当时担任蒋介石军事顾问的德国专家冯·法肯豪森也曾向他建议:
放弃固守南京,那里只是长江边上的一个闭塞角落。
攻打南京的日本军队不仅武器先进,还得到了飞机和军舰的支援。相比之下,中国军队虽然人数多,但装备很差,大部分是从上海战场撤下来的,队伍不完整,新兵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训练也不够。
面对这种局面,南京城的防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蒋介石心里也有自己的盘算,跟德国顾问相比,南京不仅是他的家乡,更重要的是,他觉得:
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南京的形象关系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也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向心力,因此必须确保其安全稳定。
从当时的局势分析,死守南京显然行不通,这一点连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将领们都心知肚明。因此在筹划南京防御战时,绝大多数指挥官都主张"适可而止",认为不宜长期坚守。
当讨论到谁来负责防御任务时,在场的国民党军官们纷纷找借口推脱。他们心里都明白,一旦南京失守,自己不仅可能面临处罚,更会遭到全国人民的指责,这种后果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的。
看到手下将领们一个个都在推脱过错,蒋介石忍不住怒吼起来:
没人看的话,我就亲自上。
唐生智猛地起身,语气坚定地说道:“南京不仅是国民政府的心脏,更是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我们必须誓死保卫这座城市,以此彰显我们抗日的坚定信念,拖住敌人的脚步,争取国内外民众的广泛声援。”
面对强敌压境,若在南京不付出几位重要将领的代价,实在有愧于孙中山先生的在天之灵。
听完汇报,老蒋对唐生智的表现十分满意,当场拍板决定,委任他全权负责南京城的防守工作,担任卫戍司令一职。
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里提到这件事时,这样写道:
唐生智主动请缨守卫南京,实际上是为了在混乱中夺取军队控制权。
多年后,唐生智的第三个儿子唐仁和回忆往事时提到:
关于我父亲参与南京保卫战的记载,实际上他并非主动请缨,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为之。
【唐生智:与其你守,不如我守】
在《抗日战争》这本书里,王树增对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做了详细分析。他花了相当篇幅来探讨唐生智的决策和行动,对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给予了全面评价。通过具体事例,深入剖析了唐生智在战局中的角色,以及他面对困境时的应对策略。这段评述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揭示了唐生智作为指挥官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没有证据显示他负责南京防务是出于个人逞强,也没有任何记录表明他借此谋取私利。在孤立无援的守城战中,明知胜算渺茫却依然坚守,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在权贵中极为罕见。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唐生智不仅自己留在了南京,他的家人也全部在城中与他共进退。
唐仁和,唐生智之子,曾这样回忆道:
那时候,我们一家子都在南京,我妈也在。她至今忘不了,天上总有飞机飞来飞去,炸弹像下雨一样往下掉。我们住的地方也没能幸免,挨了炸。家里养的那条德国狼狗,我爸特别宝贝它,可那次也没逃过一劫,被炸死了。
据唐生智晚年回忆,南京保卫战打响前,蒋介石曾私下找他谈话。
蒋介石向唐生智询问:“谁能担此重任?”唐生智回应:“其实不必你亲自出马,找个军长或总司令,带上几个军或师就够了。从前线调个人过来,或者让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接手也行。”蒋介石却连连摆手:“这些人资历不够,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
隔天,老蒋再次约见唐生智,开门见山地说:"南京城谁来守,就咱俩中选一个。"
唐生智回应道:“还是让我来吧,你没必要留在这里。”
蒋介石紧接着问道:“你有几成胜算?”
唐生智稍作思索,随后向蒋介石简单说了一句:
“面对危机,我始终坚守两个原则:不慌不忙,不轻易放弃。”
唐仁和曾这样回忆道:
南京保卫战即将打响,蒋介石亲自来我家找我父亲商量。他开门见山地问:"孟潇兄,现在形势危急,你觉得谁来守城最合适?"父亲虽然心里明白蒋介石的用意,但也清楚国家危难之际,自己必须表态。他对蒋介石说:"委座,如果明天的军事会议上没人愿意担此重任,我主动请缨就是,您尽管放心。"蒋介石听后笑着点头:"我就等着孟潇兄这句话呢。"
唐生智匆忙间让参谋部赶紧制定了一份战斗方案。
我受命守卫南京,心里有两点非常明确:首先,我和我的部队已经下定决心,与南京同生共死,就算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其次,我们就算倒下,也一定要让敌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1937年12月7日,蒋介石和宋美龄乘坐名为“美龄”的专机,从明故宫机场出发,先飞到湖南衡山,再转至武汉,最终抵达江西庐山。
南京城最后只剩唐生智和他手下的部队,据他事后统计,实际兵力大约8万人。这些士兵都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其中有3万是刚入伍的新兵。如果按满编计算,这支队伍的人数差不多能达到18万。
唐生智确实履行了承诺,带领部队坚守城池直到最后一刻。然而面对敌军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南京城最终还是没能守住。
在这场战役中,我军付出了巨大代价,约5万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十多位高级指挥官。由于战况紧急,所有在南京阵亡的将士遗体都未能及时转移。相比之下,我军对日军造成的伤亡约为1.2万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本军队在这座城市进行了长达六周的疯狂杀戮。在这段黑暗时期,超过三十万手无寸铁的百姓和已经缴械的军人惨遭杀害。
【艰苦的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保卫战中,每一支参战部队都拼尽全力,打得异常艰难。
位于南京东南的淳化镇,国民党精锐部队74军在此驻守。自南京保卫战打响,他们便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在连续三天的激烈交火中,王耀武率领的51师损失了1400多名战士,但阵地依然稳固,迫使日军多次增援。冯圣法指挥的58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战斗前夕,冯圣法身着将军制服,在师部郑重告诫部下:
即便牺牲在战场上,日军也会向我的遗体致敬。我要让他们明白,中国有一位誓死抵抗的陆军师长,绝不退缩。
在接下来的三天激战中,58师的防线坚如磐石。经过激烈交锋,58师的战士们成功摧毁了五辆日军坦克,并击毙了超过300名敌军士兵。
整个战场上的其他据点也都打得异常残酷。
虽然在某些小战场上我们稍占上风,但这无法扭转整体战况的被动局面。敌人迅速发现了我们的防守漏洞,很快就将南京团团围住,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
唐生智心里明镜似的,手底下的部队编制混乱、军心涣散,靠这样的队伍想守住南京简直是天方夜谭。虽说最初说守一周就行,可照这情形,恐怕连七天都撑不过去。
战争爆发没多久,老蒋就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觉得与其硬拼,不如先撤退保存力量,为长期抗战做准备,于是下达了撤退命令。
12月8日,日军彻底包围了南京城,中国军队的防御范围被压缩得很小。从战术上看,此时守军应该集中力量,寻找敌军防线的薄弱点,强行突破包围圈。然而,当时的指挥官唐生智不仅没有组织突围,反而继续收缩防线,同时严令各部队不得私自渡江撤离南京。
唐生智铁了心,宁死也不肯投降。
直到12月12日那天,唐生智召集所有高级军官开会,询问大家是否能够守住阵地。在场的将领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说话。这时,唐生智才拿出了蒋介石发来的密电,上面写着可以根据情况撤退的命令。
战火并未在今日熄灭,它将在明日重新燃起。南京的防线被突破后,战事并未就此停止,反而向更广阔的区域不断扩散。
然而,在命令部队全线后撤时,唐生智却做出了一个不当决策。
南京卫戍司令部最初的安排是,主力部队从正面突破,小部分跟随指挥部从下关过江。然而,就在各单位准备按计划行动时,唐生智却临时口头下达了一个不在原定方案中的指令:
如果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和教导总队无法全部突破包围,在渡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渡江前往滁州集合。
唐生智下达的指令让本应有序撤离的部队陷入混乱。只有第66军和第83军的主力部队按照指示成功突围,其他部队都没听从命令。所有人一股脑儿往下关方向挤,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事件,伤亡人数多得无法统计。
总的来说,作为南京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唐生智在南京沦陷这件事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表面上守城军队摆出全面防御的架势,实则漏洞百出。每个防守单位负责的战线过长,缺乏纵深部署,导致日军只需突破一处就能撕开整条防线。与此同时,唐生智对南京失守后的撤退计划准备不足,未能妥善安排部队有序撤离,结果在混乱中造成大量本可避免的伤亡。
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及其统治集团在南京保卫战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必须承担主要的历史责任。
蒋介石政府明知南京难以守住,却还在大张旗鼓地宣扬誓死保卫南京的言论。然而,他们在战备工作上做得非常不到位,尤其对留在南京的老百姓没有尽到应有的保护责任。这种态度和做法,直接导致了南京保卫战的失败。
南京战役结束后,唐生智逐渐淡出了军界和政坛。蒋介石心里明白,这场战役的失败主要责任不在唐生智,因此对他没有过多追究。后来组建远征军时,蒋介石原本想让唐生智担任司令,但唐生智以身体欠佳、难以承受重任为由婉拒了这个提议。
在国共内战期间,唐生智毅然决然地与蒋介石划清界限,坚定地反对战争。他高举和平的旗帜,最终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同程潜、陈明仁共同推动了湖南的和平解放。
唐仁和说,家里有个默认的传统,就是大家都不提过去的事。要不是后来他有机会亲自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恐怕这辈子都听不到唐生智讲起南京保卫战那些陈年旧事了。
唐生智晚年赋闲时,才向家人提起南京保卫战。儿子唐仁和多次听父亲谈及此事,内心深有触动:“所谓的撤退,其实是让各部队根据战场情况,选择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突围。在指挥撤退和突围过程中,父亲确实犯了严重错误,这是他职责范围内无法逃避的责任。”
我父亲当时担任南京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虽然最终战事失利,但这场失败只是整个战争中的一个小挫折。作为军队的领导者,他在战略部署上确实有一定的责任,不过并不能说所有过错都在他身上。